在海南交投公路養護一線活躍著這樣一群紅色工匠,他們善于思考、勤于鉆研,在工作中大膽敢想、務實肯干,憑借活躍的思路和充沛的干勁,用實際行動證明辦法總比困難多。通過“小微創新”的方式,將鉆研心、創新力融入工作,讓工匠精神充分發揮,為助力公司提質增效、節支降耗貢獻應有力量。
從災后清理到創新研發的初心。海南交投養護瓊海管理站員工在臺風“摩羯”“潭美”搶險過程中發現,在未配備夾木機的情況下,員工需要花費大量的體力和精力清理倒伏樹木,倒伏木材搬運不僅效率低,工作強度也特別大。對此,站長李和森帶領著站員們開展課題研究,探索改造具備強大抓舉能力的“剪式無動力杠桿抓木器”,助力提升倒伏樹木和重量物件的清理效率。
從簡單原理到解決難題的巧思。該抓木器由兩個顎板組成,兩個顎板通過鉸點連接,利用類似剪刀的杠桿原理進行催動,無論是不同直徑的樹干,還是形狀各異的木材,“剪式省力抓木器”都能牢牢抓住目標物體,并配合吊車實現高效搬運。這一改造,為在海南“三高一多”氣候特征下,開展養護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。
從技術瓶頸到實現突破的恒心。據了解,在研發之初,面對不同直徑和形狀的木頭,出現了抓取不夠穩定,容易打滑的現象。此外,在抓取較重的物件時,顎板因強度不足,易發生變形,影響抓取效果和工具的使用壽命。為克服技術瓶頸,瓊海管理站多次試驗,優化改良顎板形狀,采用全新的弧形設計,增加顎板與木頭的接觸面積,并選用高強度、耐腐蝕的材料制作顎板,大大提高其穩定性。優化后的抓木器輕松就能卡緊大顆木頭,隨著車吊往上抬,顎板閉合力矩逐漸增加,木頭就被牢牢抓在“手中”了。
小小的抓木器,折射出來的便是新時代海南交投養護人的匠心圖譜,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大潮中,養護工匠們用智慧破解生產難題,以創新詮釋匠心傳承,讓“紅色工匠工作室”真正成為公路養護小微改造新引擎。
.jpg)
.jpg)




海南省交通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版權所有
公司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國興大道5號海南大廈農信樓6層 郵編:570203